北方蔬菜报 2025年08月01日 < 上一期  下一期 >
第JSA13版:科普

热辣生姜为夏日生活添色彩

生姜根茎营养丰富,由100多种化学组分构成

□北方蔬菜报综合报道

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劳医生开药方”,这句流传的民间谚语揭示了生姜在夏季养生中的重要地位。现代科学家不仅深入探索、挖掘姜的传统药用价值,还发现了生姜新的生物活性成分和应用潜力。生姜的根茎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,由100多种化学组分构成,姜辣素是生姜中含量较多的成分。姜辣素不仅是生姜辣味的主要呈味物质,也是生姜多种功能活性的主要功能因子,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保健功能,有辅助抗肿瘤、抗氧化、抗炎症以及心血管保护等作用。

生姜的前世今生

我国《论语》是全世界最早记录“食用生姜”的文献,记载孔子的饮食喜好:“不撤姜食,不多食。”意思是孔子每餐必有姜,但不多吃。现代植物学研究表明,姜其实并非中原的本土作物,其原产地在今东南亚一带。大约在5000年前,姜开始向外传播,不仅北上进入中国内陆,还一路向东漂洋至南太平洋诸岛,向西则横渡印度洋,传入南亚、中东,直至地中海沿岸。在中国饮食文化中,姜以其辛辣温热的特性,常作为调味、驱寒的重要食材;而在西方,姜则更多出现在甜点、饮品中,例如姜饼、姜汁汽水等。

生姜在我国南北方均有种植,南方地区所产的小黄姜纤维少,多用来腌制成咸菜,配粥下饭。秋后收获的老姜可以和红糖搭配制作成姜糖水。北方地区所产的生姜纤维多、体格较大,往往烘干制成干姜。

生姜自古以来就在人们生活中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,可作为食材、调味品以及药材。古人爱姜有迹可循。宋代文人苏东坡也爱吃姜:“先社姜芽肥胜肉”,认为春姜的鲜嫩胜过肉味。南宋陆游在夏天喜欢泡姜茶配山茗,有诗为证:“姜宜山茗留闲啜”。除了喝茶配姜,陆游在做饭的时候也会“芼姜屑桂调甘柔”。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称姜“辛而不荤,去邪辟恶”,详细记载了姜的药用价值。

据介绍,生姜不仅是一种调味品,也是一种富含多种活性成分的营养食材。其根茎中所含的挥发油是一类重要的活性物质,包括姜油酮、姜辣素、姜烯酮和姜烯等。这些成分不仅带来强烈的香气,还能促进肠胃蠕动、帮助消化。

在众多成分中,姜辣素的研究尤为广泛。它是一种具有辛辣味的酚类化合物,是生姜风味和保健功能的关键来源。研究显示,姜辣素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,并能缓解因化疗引起的恶心与呕吐,促进胃肠蠕动,增加消化液分泌,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、胃痛和胀气等问题。此外,姜辣素还能促使身体发热、发汗,因此在传统医学中常被用于驱寒、缓解感冒初期的不适。除了挥发油外,生姜还富含多种营养素,包括蛋白质、维生素(如维生素A和维生素C)、胡萝卜素以及铁、钙、镁、钾、磷等矿物质,营养价值丰富。

夏天该选择哪种姜吃

市面上不仅有仔姜,还有生姜和老姜,到底该选哪种?

——仔姜又名子姜、嫩姜、菜姜等,是生姜的嫩芽。其表皮偏白或淡黄,顶端的姜芽呈红色。仔姜含水量高、纤维少,因此质地脆嫩。从中医的角度来说,仔姜不像成熟的生姜那般温热,辣味也比较柔和,更易被人们接受。因天气炎热而没有胃口或者消化不良的人,吃些仔姜有助健脾开胃。可以腌制成泡姜,或切丝做凉拌菜,还可以跟肉类食材一起炒制,比如仔姜炒牛蛙、仔姜炒牛肉丝等。

——生姜又名新姜,大家常说的姜指的就是它。生姜颜色较黄,无嫩芽,表皮比仔姜粗糙。在中医里,生姜有解表散寒、助阳祛湿、提神醒脑等功效,可辅助治疗头痛鼻塞、咳嗽痰喘、呕吐泄泻等。生姜辛辣浓郁,用其泡茶对预防和治疗夏季“空调病”(表现为头痛鼻塞、畏寒乏力)有一定效果。做法很简单,取生姜3片-5片,用沸水沏泡即可。夏季炖汤、炒菜、煮粥时可以适当放点生姜丝、生姜片,改善口感的同时,还有利于健脾胃、助消化。此外,拌凉菜时加点生姜末或生姜丝,可以中和凉菜的寒性,驱除人体内的寒气,特别适合胃寒的人食用。

——老姜在很多地区称其为“姜母”,生长期最长,表皮粗糙皱缩,颜色深黄,纤维粗硬。老姜辛辣浓郁,姜辣素含量高,温中散寒效果强。如果夏季感染风寒(表现为流清涕、畏寒等),可用老姜煮制红糖姜汤,有助缓解症状。注意要把老姜拍松或切片,以便更好地释放有效成分。需要注意的是,红糖姜汤只适用于风寒感冒,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。在暑热天也常手脚冰冷、腹泻、易感冒的人,煲汤时可以适当多放些老姜。

吃生姜“五大益处”

夏季,人体出汗多,能量消耗也大,容易食欲不振、疲倦乏力,而生姜味辛,食用可以健脾开胃,是不错的选择。

——温中散寒,调和脾胃。夏季人体阳气外浮、内里虚空,加之频繁吹空调、喝冷饮,导致身体呈现外热内寒的状态,致使脾胃虚寒,出现腹泻等问题。生姜性辛温,能温胃止呕、散寒祛湿,尤其适合缓解因寒凉引发的腹痛、腹泻。例如,晨起用生姜水冲个鸡蛋空腹喝下,既能散掉胃中的寒气,还能够为肠胃提供温和的滋养,改善“阳气在表,胃中虚冷”的状态。

——增进食欲,促进消化。夏日,易使人食欲缺乏。生姜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胃黏膜和唾液腺,促进消化液分泌,增强胃肠蠕动,从而起到开胃健脾,促进消化、增进食欲的作用。醋泡生姜因其酸辣开胃的特性,尤为适合夏季佐餐。

——预防“空调病”。酷暑闷热,人们爱贪凉吹空调,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,人体易受寒湿侵袭,引发鼻塞、发热等症状。生姜的发汗解表作用可驱散寒气,红糖姜水或姜丝可乐能有效缓解此类不适。

——抗菌消炎,增强免疫。夏季各种致病菌繁殖活跃,如果饮食不洁或搭配不当会引起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生姜中的挥发油成分有杀菌解毒作用,夏季食用可降低急性肠胃炎风险,比如吃海鲜可以搭配姜食用。

——调节代谢,辅助排毒。生姜能促进血液循环与水分代谢,缓解水肿问题。研究发现,持续饮用姜枣茶可加速排出体内寒湿与代谢废物,甚至有助于减轻体重。

吃生姜把握“七个原则”

一是时间宜早不宜晚。“早吃姜,暖洋洋;晚吃姜,赛砒霜”,虽为夸张说法,但中医认为,白昼为阳,黑夜为阴,夜晚人体应该阳气收敛、阴气外盛。而生姜性温味辛,辛能发散,晨起阳气升发时吃姜可顺应自然规律,而夜晚则可能干扰阳气收敛,影响睡眠。建议食姜集中在上午,晚餐避免大量食用。

二是去皮与否需辨证。生姜皮味辛、性凉,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。风寒感冒或脾胃虚寒者宜去皮以增强温性,日常烹饪或利水肿时则建议保留姜皮。

三是腐烂生姜不可食。腐烂生姜会产生强致癌物黄樟素,可能损伤肝脏,诱发癌症。切勿轻信“烂姜不烂味”的说法。

四是适量为宜,过犹不及。生姜辛温,但过量食用也易引发口干、咽痛等上火症状。建议每日摄入量控制在10克左右,大约3片姜的量。

五是体质不同,配伍有别。平和质者:生姜+红枣+红糖,温中散寒;痰湿重者:生姜+红枣+陈皮,理气健脾;肝火旺者:生姜+红枣+玫瑰,疏肝理气;气血虚者:生姜+红枣+桂圆,温补气血。

六是烹饪方式影响功效。生姜久煮可增强温补效果,姜枣茶需冷水下锅慢熬20分钟以上,以充分释放有效成分。

七是生姜虽好也不是谁都能吃。一是适合吃姜的三类人群。体质偏寒者:手脚冰凉、畏寒喜暖者,生姜可温中驱寒;脾胃虚寒者:常伴胃痛、腹泻,生姜能暖胃止呕;风寒感冒初期患者:生姜红糖水能发汗解表,缓解鼻塞、头痛等症状。二是禁忌人群。阴虚火旺者:表现为五心烦热、失眠多梦,生姜辛温,阴虚者食用会加重燥热;暑热感冒者:生姜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患者,也不能用于治疗中暑;糖尿病患者:姜枣茶含糖量高,需改用无糖配方或直接用生姜泡水。

一份吃姜“小食谱”

生姜是厨房里经常用到的调味品,也是药食同源的养生常客,既可以当主角也能当配角。不妨顺应节气适当吃姜,比如在晨起时喝一杯姜茶,或在菜肴中添些姜片和姜丝,不仅化解暑湿,又可以滋养脾胃。

姜枣茶

取生姜3片、红枣5颗,煮水代茶,在上午饮用。有说法“早上吃姜,胜过参汤”,但晚上不宜多吃,以免影响睡眠。

姜汁拌凉菜

将生姜捣碎,和蒜末、皮蛋、豆腐拌在一起,淋上料汁。也可以和蒜末、焯好的藕片、苦瓜、秋葵等食材拌在一起,淋上料汁。

姜汁撞奶

老姜去皮用搅拌机打碎,挤汁15毫升备用。牛奶(水牛奶最佳)加糖小火加热至锅边冒小泡,但不沸腾,关火后晾10秒。撞奶时,将姜汁搅拌一下,迅速将热牛奶从20厘米高度冲入姜碗中,静置5分钟自然凝固。

2025-08-01 生姜根茎营养丰富,由100多种化学组分构成 2 2 北方蔬菜报 content_130349.html 1 热辣生姜为夏日生活添色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