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光日报 2021年10月09日 < 上一期  下一期 >
第B02版:弥水

爷爷的泥屐

国庆节回老家,一连几天的连阴雨,也出不了门,望着窗外滴滴答答的绵绵秋雨,再看着马路上行人手持各种颜色雨伞、穿着胶鞋轻盈地走在大街上,我便想起了小时候下雨天爷爷穿过的泥屐。

那时人们的物质极为匮乏,下雨天,很少有人穿雨靴,穿上防雨的胶鞋也是稀罕,于是一些心灵手巧的人就自己利用木材做一个叫泥屐的防泥工具。泥屐的样子酷似家里的小木板凳,只不过比木板凳更小些、矮些,长宽比成年人的脚掌大点,高度约十多厘米,多用结实不变形的槐、松杂木做成。那时家里有泥屐的不多,除了自制外,也有少数人花钱在集市上买的,但买的泥屐除了样式美观外,使用寿命没有自制的长。

我家就有一双泥屐,是爷爷自己亲手做的。每当雨天,家门口的道路一片泥泞,爷爷就拿出那只有下雨才有用场的泥屐。他先用绳子把布鞋固定在泥屐上,然后把脚伸进鞋子,再用一根绳子在脚面的位置绑上一道,这样,泥屐、鞋和脚就浑然一体了。爷爷穿好泥屐,洋洋自得地走向门外。他走路的动作像踩高跷,一闪一闪地,人仿佛也高大了许多,泥屐在泥地上“嗒嗒”的行走声,伴着雨点打在他身披的塑料布的声音,形成了富有诗意的雨天景象。现在想来,爷爷当时穿泥屐在街上行走时的心态,多有点向邻居炫耀的成分。

由于泥屐高出地面,即便蹚水也不会弄湿鞋子,这样就可以放心地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,只不过要有掌握平衡的能力,所谓“常在雨天走,就是不湿鞋”。有次我趁着爷爷下雨天睡觉,就偷偷拿出爷爷的泥屐,按着爷爷平时穿泥屐的一系列动作,完成后,我站在泥屐上,刚一迈步就栽个人仰马翻……

时光过去了四十多年,如今村子里的道路早已修成了水泥路,人们也很少穿土工布鞋,多数人都是穿名牌胶鞋,即便雨天也不用担心把鞋子弄湿或弄泥。爷爷的那双泥屐早已被母亲塞进灶膛化为灰烬,但爷爷那代人面对困苦生活、忍辱负重的乐观精神,就像他踩在泥屐上行走在泥泞村道上发出的“嗒嗒”声,还是时常萦绕在我的耳畔,成为鞭策我人生前行的动力。

黄宇辉

2021-10-09 黄宇辉 1 1 寿光日报 content_82751.html 1 爷爷的泥屐 /enpproperty-->